51吃瓜

人物|伍能生:守护中老年人健康,做神经卫士

发布时间:2020-07-01 

2个小时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暂

一次聚餐,一场电影,一次约会

但对于女患者张花来说
这两小时就是生命
1.5万次胸外心脏按压加上绝不放弃的信念
换回的是一条年轻的生命

本期人物专栏
小海带您走进我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伍能生


能量小伙走上从医路●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从1999年穿上白大褂至今,已经21年过去,回想起自己的从医生涯,伍能生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神经科医生。

 

伍能生出生在三明一个农村,是位地道的客家人,他成长在一个大家族里,父亲叔叔等亲人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,他接触的人,无论男女老少,都具有客家人的特点:热情、诚恳又善良,这些品质深深地浸染进他的心田。

 

少时,他家里有个叔叔体弱多病,家里常请赤脚医生来家里给这位叔叔看病,在耳濡目染之下,伍能生感受到医者的神奇和伟大:“就感觉医生一来,叔叔的病就好了,像变魔术一样,所以我非常崇拜他。”

 

1994年,他高中毕业,在父母的鼓励下,报考医学院校,并被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录取,成为家族中第一位医生,就此开启了从医之路。

 

毕业后,孝顺的他选择回到家乡,进入三明市第二医院工作。那时,新入职的医生要先参加轮转,轮转到神经内科时,科室主任被伍能生认真、负责、用心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,对他很是满意,主动邀请他定岗在神经内科,伍能生欣然接受了。

 

在当时的科室主任和同事眼中,伍能生是个充满能量的小伙子。一天10几个小时呆在科室里,工作在医院,住在医院,吃也在医院。

 

“刚出来工作,对每一种疾病都很好奇,那时时间基本都花在医院了;我也会对比我和主任的不同,为什么有些病主任能看好我看不好。”勤奋好学的伍能生很快就上手,成为了一名能够独挡一面的医生。

 

  

是医生也是患者的家人



2016年,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,伍能生携家带口来到了厦门,成为了51吃瓜 神经内科的骨干力量。

 

“在很多外人眼中,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职业,但事实上,很多临床医生是一个多重身份的复合体。”伍能生说。

 

神经内科收住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,百岁老人也不少见,而且他们得的疾病往往致残率和复发率都高,恢复慢,还有的病一旦得上就无法逆转。

 

“许多病人不得不经常住院或者长期住院,成为老病号。这就需要我们尽最大努力,发挥专业特长,帮助他们减少复发,延缓病情进展。”

 

在查房时,他经常发现老人内心非常孤单,时常积压着种种情绪,每每在回答他和同事的询问,感受到被关怀时,就伤心痛哭起来。每当这样的时候,伍能生总是用心倾听,不断抚慰,“医生开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,可能不是药物,而是关爱。”

 

这养成了伍能生温和、耐心的品性,非常善解人意,“病人们尤其是老病人,有什么心事和需要,都喜欢跟我说,我除了多听、多安慰,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。” 所以,伍能生随时要跨界成为心理治疗师。

 

有时候,医生更是患者生活中的居家随访管理员,因为很多脑血管病患者,恢复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,导致行动不便。为了了解患者康复情况,伍能生就会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定期穿街走巷去往患者家中,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、心理健康辅导和用药建议。

 

必不可少的,有时,伍能生也要变身患者的家人。

 

曾经有一位76岁的阿婆,因为急性脑梗,被儿子送往医院治疗。可是一个星期后,儿子却再也不露面也失联了,阿婆病好了,却无处可去,伍能生带领科室人员担当阿婆儿女,对她嘘寒问暖,给予特殊的关照。

 

曾经的能量小伙,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,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学科顶梁柱。

    

1.5万次的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奇迹复苏



去年6月,伍能生科室收住了一位病情奇特的女患者张花(化名)。

 

51岁的张花年轻时就经常“胃痛”,近年来开始加重,并在这一年发生过1次突然抽搐、晕厥,因为能自行转醒,也就没去就医;直到去年6月17日清早,张花又一次发作,头晕、呕吐,意识不清,四肢强直僵硬,还出现大便失禁,持续约10余分钟后才转醒,儿子紧急呼叫120救护车将她送到市海沧医院,入住神经内科。

 

奇怪的是,经过数日排查,张花的检查结果竟然都无异常。为此,伍能生医疗团队请心血管内科会诊,并决定与家属商谈后安排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。

 

不料,就在会诊结束,新一步诊疗方案刚刚确定的当天傍晚,张花却再一次突发意识不清,口唇紫绀,并伴有肢体抽搐,小便失禁!

 

快,心肺复苏!”伍能生立即召集心血管内科和本科室医护人员一起,齐心协力与死神展开博击。

 

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,10分钟、20分钟、30分钟……通常猝死患者抢救30分钟以上,还不能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,就可以宣布停止抢救,但平时好脾气肯迁就的伍能生,这一次特别执拗:“病人才51岁,连诊断都还没来得及明确,再试一试,万一有奇迹呢?!”

 

他领着在场的另7位医护人员一起,轮番上阵,为张花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、反复心脏电除颤,高流量给氧,此外还请来麻醉科医生进行插管,并下达一系列抢救用药和检查医嘱。

 

而在这紧急的抢救期间,患者家属也在病房外焦灼地等待,“当时我确实有压力,但所有的压力都让我决定,再坚持下去!”

 

1个小时,2个小时,约1.5万次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后,奇迹出现了,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!

 

此后,张花被转入医院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救治,终于摆脱死神。

 

成立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为健康保驾护航

 

伍能生所在的51吃瓜 神经内科,现有床位30张,医护人员25人,担负着厦门市海沧区及漳州部分区域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,尤其擅长脑血管病(如常见的脑梗死、脑出血)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(如脑膜炎)、癫痫、偏头痛、帕金森病、神经肌肉病、脊髓疾病等专科病的诊治。

 

科室年接诊神经系统专科病人1万余人次,年住院神经系统专科病人近千人次,科室独立开展脑电图、肌电图、TCD等辅助检查。

 

市海沧医院还是首批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之一,为了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,医院成立了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,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。

 



不久前,一位71岁的脑梗患者陈先生(化名),在家突发一侧肢体偏瘫。

 

该患者平时长期在伍能生主任的门诊看病,对于脑卒中科普知识有一定的了解,所以在发病后1个小时内就到达海沧医院。  

    

120送达医院后,神经内科启动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。从急诊科、检验科、影像科,到药房、神经内科,多学科紧急联动,立即展开各项抢救工作。

 

伍能生主任说,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,时间就是生命!脑卒中后有黄金4.5小时之说,即在这个时间档内,溶栓成功,病人有望恢复正常,所以在陈先生入院到溶栓,只用时半个小时,随着溶栓药物的进入,陈先生最终化险为夷。

 

 

有不少人在出现脑卒中症状时,会因为家属误以为是中暑或者是火气大而延误送医。

 

在此,伍能生主任也教大家三招识别脑卒中患者:




1、看笑容:让患者笑一下,看笑容是否对称。

 

2、看双臂:让患者平举双臂,看是否单侧无力。

 

3、听声音:让患者讲一句话,看是否可以清晰表达,是否含糊不清。

 

以上三点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点,别迟疑,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寻求救援。




“脑卒中患者千万不能舍近求远。”伍能生主任强调,如果发现有人突发脑卒中,一定要以最快的时间,安全地把患者送到最近一家有脑卒中抢救资质的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