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

肩关节痛就一定是肩周炎吗?

发布时间:2019-11-08 

 肩关节痛一直好不了,原因可能是……



最近在门诊总是能碰上几个肩关节痛的病人,好些个都在外面门诊或医院诊断肩周炎,又是针灸,又是爬墙锻炼,又是吊环运动等等,结果,疼痛不但没有缓解还加重了,原来只是疼痛,现在不只是痛,还没力气,肩膀都抬不起来了!

其实,经过仔细检查和查体就会发现,这几位肩关节痛的病人全部不是肩周炎,而是肩袖损伤!


那么,什么是肩袖损伤呢?

“肩袖”指的是围绕着肩关节的冈上肌、冈下肌、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这四块肌肉和肌腱,形成袖套样的结构,被形象地称为“肩袖”。这些肌腱将肱骨头牢牢的稳定在肩关节盂上,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肩袖损伤就是其中的一条肌腱或者几条肌腱发生磨损、撕裂、断裂。

肩袖损伤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,退变和创伤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。随着年龄的增加,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。40-60岁人群发病率约30%,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54%,尤其在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中属高发。

 


“肩周炎”又是个什么鬼?

过去,肩关节僵硬或肩关节活动受限常常被诊断为“肩周炎”,但能导致肩关节疼痛、活动受限的疾病至少7种,因此,“肩周炎”这一诊断目前已逐渐被摒弃,代之以更明确的诊断。


目前临床上肩周炎特指“冻结肩”、“粘连性关节囊炎”,是一种特发性、自限性肩关节疾病,无明确外伤史,其发病原因至今不明,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,高达20%。多见于50岁左右患者,首选保守治疗。99%以上的患者一段时间后均能自行缓解,病程通常1年至1年半。临床分为疼痛期、僵硬挛缩期、解冻期。如果康复不及时、规范会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的后遗症。


肩袖损伤与“肩周炎”有什么简单的鉴别方法吗?


肩袖损伤特点为肩痛,力弱。主动外展、上举活动受限,手臂外展到一定的角度,就会疼痛,被动活动范围常正常或较主动活动范围明显增大。当合继发肩关节粘连时活动受限加重,这时就与“肩周炎”较难鉴别。

“肩周炎”表现为肩关节痛,不管往哪个方向动,都会痛,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及被动活动均受限,在各个方向的活动度均下降,而且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受限的程度一致。


肩袖损伤有什么表现?

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肩关节疼痛、无力,疼痛严重时有夜间痛、因疼痛不能入睡或半夜痛醒,常常表现为肩关节外展、上举疼痛、无力,后伸困难,被动外展上举活动度较主动活动度好,有时合并疼痛,在上举后突然放下的过程中疼痛加剧。


疼痛主要位于肩关节的前外侧,但一般不会超过三角肌止点,少数合并二头肌长头腱炎者可出现疼痛牵延及上臂,基本不会超过肘关节水平。


肩袖损伤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,常常合并肩峰撞击症存在。


肩峰撞击症:在肩关节外展上举60°-120°时喙肩弓及肩峰前1/3处的骨赘和增生可引起肩袖肌腱的撞击和损伤,这与肩峰的形态有很大的关系(亚洲人种约80%的肩峰为弧型或钩型肩峰)。


早期出现肩峰下滑囊炎、肩袖表面磨损、肩关节疼痛,经过及时的限制活动,保守治疗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达到临床自愈。但如果没有早期明确诊断,而误以为是“肩周炎”而强行锻炼,症状只会进一步加重,最终造成肩袖撕裂,甚至导致肩袖断裂,出现不可逆性损伤,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修复。好在,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在肩关节镜下全程微创手术修复。

周女士,61岁,家庭妇女,平日操持家务,1年来反复右肩关节疼痛、无力,逐渐加重并夜间痛,多次夜间痛醒,在门诊理疗、针灸、推拿治疗4个月效果不明显,后就诊市海沧医院运动损伤门诊,行肩关节X片及MRI检查见冈上肌腱、冈下肌腱撕裂,钩型肩峰。接受微创肩关节镜下手术,术后经过3个月系统的康复训练,肩关节功能完全康复,恢复无痛、灵活的肩关节。

 

所以,切记,肩关节痛不都是“肩周炎”!对于肩关节痛的病人,没有明确诊断之前,千万不要“轻举妄动”,更不要将肩袖损伤当作“肩周炎”治疗,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有肩关节疼痛的朋友,可以到51吃瓜 运动损伤专科门诊就诊,进行规范的查体和检查,明确诊断,规范治疗。